当前位置:金骏眉 > 正山小种 >
茶叶分类CATEGOR
金骏眉知识ZHISHI
金骏眉功效GONGXIAO
金骏眉泡法PAOFA
金骏眉保存BAOCUN
金骏眉工艺GONGYI

当代茶人的正山小种的创新之路

2016-09-26 16:10 责任编辑:tony

正山小种作为世界红茶的鼻祖,她有辉煌骄人的历史,风靡欧洲社会几百年,在欧洲的影响力至今未衰。年产值230亿人民币的世界第一大茶企业——立顿,就是由正山小种红茶衍生而来的。然而,由于各种因素,从19世纪末开始,正山小种红茶就受到冲击,对英销售节节败退;20世纪更是每况愈下,民国时期跌人低谷;积年累月的战争使正山小种红茶几乎面临绝迹。新中国成立后,正山小种的命运也几经波折,80年代还差点冈销售问题面临被砍。为保护这一特殊的茶产,重树正山小种的历史地位。我国茶界几代人为之努力,倾注心血,挥洒汗水,各级政府给力支持,齐抓共推,使得正山小种红茶义得以保存、恢复、发展和创新。

正山小种

(一)吴觉农与正山小种

吴觉农1897年4月14日诞生于浙江省上虞县城(今上虞市丰惠镇)西大街吴家。乳名吴龙山,入学时取名吴荣堂,在浙江甲等农业专科学校更名吴觉农。以后,曾使用过“荣堂”、“咏堂”、“池尹天”、“克刚”、“Y.D”等笔名。其父郑忠孝(1853-1916),上虞县郑家堡人,家境贫寒,成年后,在四明山区的梁弄镇作雇工,过而立之年,尚娶妻。因此,入赘两大街吴家。与夫人吴阿凤生育三女二子,长女秀梅,长子燕山,次女秀姑,从父姓郑;幼女文桂,幼子龙山,从母姓吴。吴觉农系我国著名的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茶叶专家。1919年留日,是我国第一位去国外攻读茶学的学生。留日期间,他以大量事实撰写了《茶叶原产地考》证明茶树原产于中国,引起各方重视。他是我国现代茶业的奠基人,一生著作甚丰,其《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为我国茶业事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当代“茶圣”。

1941年吴觉农带领巾国茶叶公司技术处大批人员离开重庆,在我国东南地区的浙江衢州万川设立“东南茶叶改良总场”,任场长。该场后改为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吴觉农任所长。临行前,救国会沈钧儒托吴觉农到东南后,要设法营救国会重要成员吴大琨。吴大琨是1939年受上海人民之委托,到新四军驻地慰问,被当时国民党第三战区军队所绑架,皖南事变后被囚禁在“上饶集中营”。吴觉农到衢州后,多方活动找到孙晓村,得知集中营已迁至建阳的徐市。吴觉农利用第三战区高级参议的关系,得到顾祝同批准,让吴觉农以叔侄名义保释吴大琨。

1942年春,因日军大肆进攻浙赣铁路沿线,“东南茶叶改良总场”几度选址,最后迁至福建崇安(今武夷山)赤石街。该处原为福建省茶叶改良总场所在地。崇安与建阳毗邻,与当时为了营救吴大琨不无关系。是年,吴大琨保释,“狱后,由吴觉农介绍到建阳同立暨南大学文学院任教。

吴觉农育有二子(吴重远、吴甲选),二女(吴谷茗、吴肖茗),全家是:1942年由香港经上海到崇安的。:194G年上半年,崇安茶叶研究所工作结束后,吴觉农携家乘车至杭州转上海。在武夷山头尾工作生活了5年。

吴觉农在崇安(武夷山)工作期间,以茶树更新改造、茶业复兴为己任。他在:1942年9月18日研究所纪念日上《关于本所的工作方针》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茶业的历史是最久的……但是后来因为其他产茶国家的研究改良,天天有进步……所以,我们的研究工作尤当迎头赶上,需要更切,希望更大……"他广泛深人开展调查研究,多次到桐木、星村、三十六峰、九十九岩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正山小种、武夷岩茶的历史资料、自然地理数据,编制了《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刊登在:1943年崇安茶叶研究所《茶叶研究丛刊》第2号上,为武夷茶区茶业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据上海市茶叶学会编的《吴觉农年谱》载::1945年吴觉农在《三年来茶树更新工作之检讨》中云:“从1942--1945年,以300万元经费,维护10万余亩之茶园,更新1000万余丛之茶树,茶叶研究所还是作出很大的贡献。”“不惟如是,茶树更新之推行,并已收获若干无形之效果:一是使茶业工作者益增茶业复兴之信念;二是便利新茶政之推行;三是一部分茶农也获得了更新的新知识,将会产生大效益。此三者,实较有形之收获,价值尤为巨大。”

桐木村作为世界红茶的发源地,1940年张天福先生在桐木建立“正山小种红茶示范基地”,由正山小种第二十二代传人江润梅先生负责基地的管理。1942年吴觉农在武夷山设立茶叶研究所,接管张天福创办的“福建省茶叶改良总场”。是年,在桐木庙湾、阴坑一带建立品种园,连同原桐木“正山小种示范基地”都交南江润梅先生负责管理。吴觉农每次进山都住在江润梅家,两人交往甚密一1972年l0月15日江润梅先生去世。临终前交代其子江素生:“知道吴觉农先生在哪里?一定要去找他,他能帮助正山小种重振雄风但由于受当时各种因素所限,一直没有取得联系。

1985年茶叶严重滞销。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准备砍掉设在崇安的正山小种红茶的生产加工计划。当地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让桐术村打报告,然后层层上转,最后转给吴觉农。吴觉农作了批复。

江素生回忆说:“当时村干部给我说,吴觉农在报告上批了字,大体内容是:‘正山小种品质好,历史悠久,在国际市场上还足有竞争力的。40年代在我手上想、恢复,但没有恢复起来,希望你努力,提高品质,做细作精,顺问江润梅还在否?’原件交到县了,我只抄了个吴觉农的地址:‘北京东门北河沿大街二十号’。随后,村里让我写信给吴觉农。10天后收到吴觉农的回信和他在信封背面手绘家宅方位图,村委会决定派我和我弟江素忠进京找吴觉农。江素忠因在南京走散,由我一人北上。l985年l2月中旬的一天在北京见到吴觉农。吴觉农看了我带去的正山小种说:‘太粗了!正山小种可以做出好茶,你们要搞新产品开发,搞小包装,组织茶业产销合作社,把茶叶做精。’并介绍我去认识福建茶业进出口公司庄任,庄任后来义转介绍给姚月明(原武夷茶场场长,现已故)教我们怎么提高品质,做精细茶。”

江素生老人还回忆说:“我喜欢诗,这之后还常把写的诗寄给吴觉农看,吴觉农还把叶圣陶、夏衍写的诗寄给我,让我学习。”

从此,吴、江两家又恢复了联系,频频通信往来。据江素生老人说:“从1985年开始,吴觉农先生先后给我写了几十封信,其中两封信还被收入吴觉农纪念馆。1989年10月28日吴觉农逝世,北京治丧委员会还发通知给我们。吴觉农去世一周年,我和江素忠还应邀出席了在浙江上虞举行的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成立大会并当选理事。”

2007年9月19日,吴觉农次子吴甲选先生应邀前来武夷山参加首届国际禅茶(大红袍)文化节,期间还专程到桐木看望江氏家人,并题写了“茶谊三代,情义无穷”8个字送给正山茶业董事长江元勋留念。

(二)张天福的正山小种情结

有“中国茶界泰斗”之称的张天福,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叶卷》所列现代十大茶叶专家目前唯一健在的。另几位相继过世的是吴觉农、王泽农、陈掾、庄晚芳、胡浩川、方翰周、冯绍裘、李联标、蒋芸生等。张天福1910年9月21日出生于福州名医世家,是福建茶业科研与教育的创始人。他一生从茶、嗜茶,惟茶是求,以身许茶,与茶有不解之缘,为福建省的茶业发展和巾国的茶事活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正山小种是发源于现武夷山市星村镇的桐木。桐木位居星村镇两北部,地处我国东南大陆最高峰——海拔2185米黄岗山的西南方深处。因生产桐油而名。宋代为崇安县仁义乡周村里桐木关,古代为中原人闽咽喉要道。

20世纪30年代的桐木,南于受战争的影响,穷乡僻壤,道路崎岖,土匪出没,人烟稀少,与世隔绝,茶园荒芜,正山小种几乎绝迹。

为发掘和恢复中国特有正山小种红茶的生产,改善茶农的生活水平。1940年张天福先生和随从,身带大笔生产贷款资金,冒着生命危险,从星村出发,翻山越岭,途经曹墩、黄竹坳、皮坑口、高桥等地,借宿荒野人家,在桐木建立“正山小种红茶示范基地”,由正山小种第二十二代传人江润梅先生负责收茶、制茶和基地的管理工作。

为提高保证正山小种红茶的产品质量,张天福感到零星分散于山村小户的茶叶是没有发展前途和市场优势的。要发展高质量的顶级红茶,只有把他们集中起来进行技术指导、科学管理、使产品质量保持稳定,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于是,他又在桐木的庙湾、龙渡、三港成立了三个茶叶生产合作社。三个合作社共有社员代表及社员40余人。分别由江润梅、张金发。傅贵发任理事主席,张如清、温其玉、邓文亮为监事主席,徐义兴,傅根旺。雷隐渔为经理,并由示范茶厂给予直接贷款。这一年星村制茶所共收进桐木三个合作社正山小种干毛茶54166斤,发放贷款40478元,应得价款41135.73元;按甲、乙、丙、丁四个等级,甲级的占13.6%、乙级占59.4%、丁级占8.4%、丙级占18.6%,收购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大家非常满意。它使已濒临衰亡的正山小种得以生机和延续,为后来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受市场的影响,正山小种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张天福作为福建省政协委员,在委员提案中提出“应保留生产闽红三大工夫(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和正山小种红茶”。他在提案中说:“正山小种是我省唯一独特的外销产品。不能以眼前经济效益来衡量,应慎考虑,清醒认识‘倒牌容易创牌难’,从全局长远和生产发展的观点出发,保持我省茶叶种类多,出口货源丰富多彩的优势。”在张天福的建议下,政府部门给予重视,使正山小种这一传统红茶得以继续保留并发挥效益。

正山小种

下面是张天福先生于1984年3月12日给福建省政协关于《建议保留生产闽红三大工夫和正山小种红茶》的提案:

建议保留生产闽红三大工夫和正山小种红茶

提案人:张天福

附议人:李润梅林承周

理由:

五六十代福建省主要生产红茶(即闽红三大工夫和正山小种)。自1970年起,为适应市场需要,实行红改绿后,历年仍保留生产部分工夫红茶1.2万担,正山小种0.3万担。其目的:一是不使历史传统名茶绝迹于国际市场,二为今后扩大销售,积极创汇,提供有利基础。在省茶叶学会第三届代表会上,建阳和宁德地区的代表反映:1984年外贸部门对三大工夫和正山小种,因出口成本换汇率低,采取一刀切,全部砍掉停止生产。我们认为这样处理不妥,不论从生产观点和长远眼光来看,这两种红茶,生产历史悠久,在国际市场早负盛名,其中闽红三大工夫早在国内就与“祁红”、“滇红”并列驰名于世界。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工夫红茶必须保持出口,占领市场,何况“祁红”、“滇红”等产量都比我们多,现仍始终保持历年出口,唯独福建仅留极少量的工夫红茶,不留余地全部砍光,把三大工夫绝种于我们这一代,我们总感到“倒牌容易创牌难”。至于正山小种更是福建省唯一独特的外销产品,市场容纳量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据传英国皇后每天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先泡一杯正山小种,这使其成为贵重的珍品。且正山小种在国内外是我们福建独家经营的商品,因此我们对上述两个品种的砍留问题,不能单凭眼前经济效益去衡量得失,应慎重考虑从全局长远和生产观点出发,采取定点定量发展生产,努力提高品质,积极开拓市场,增加出口品种花色,合理调剂外贸出口盈亏汇率或向省财政部门申请拨补扶植生产款(特别正山小种是产于崇安桐木关老区根据地),以求保持福建省茶叶种类多、出口货源丰富多彩的优势。

办法:

建议省外贸部门从全局长远和生产观点出发,会同省茶叶公司商讨,采取定点定量保留生产,努力提高品质,积极开拓者市场,合理调剂出口盈亏换汇率或向省财政部门申请拨补扶植生产款加以解决。(1984年3月12日)

乡情,会浓浓地浸润在每个人的血脉里。一个人生中,经常让你牵挂,最让你放不下的,就是那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桐木是张天福先生70余年前工作过的地方。不论他走到哪里,心里最让他割舍不下的,还是正山小种以及为正山小种恢复发展一同并肩一工作的茶人茶友。2002年6月20日,93岁的张天福在中共武夷山市委副书记黄雄、武夷山市茶场场长祖耕荣等人的陪同下来到阔别60年的桐木村,重登桐木关。看望当年庙湾茶业合作社理事主席江润梅的老伴,问寒问暖,并赠以厚礼。

当看到江润梅孙子、正山小种第二十四代传人汀元勋继承祖业,事业有成,十分高兴。在交谈中,张天福对江元勋说:“正山小种完全有条件再度成为世界顶级红茶。”“看得准,还必须抓得紧,看准了抓紧了就得干。看得准、抓不紧,不如不干,干好一个,再干一个。干事业切记一心二用,事无巨细,从细微人手。”并欣然提笔书写了“正山小种发源地”、“茶业世家”两幅墨宝赠与江元勋。这无疑是对江元勋和桐木茶农的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

张天福此次桐木之行,为立志继承祖业,做大做强正山小种红茶事业的江元勋,指明了方向,使江元勋看到了新的希望,新的更大的发展前景。2004年6月l5日,为庆祝福建省茶叶学会张天福茶学研究会成立,江元勋由心而发,撰写了题为《六十年半世纪情感故人心为茶农为茶业心系桐木关——记茶界泰斗张天福爷爷60年后重返桐木关》的文章,在大会上交流。现予转录:

六十年半世纪情感故人心为茶农为茶业心系桐木关

——记茶界泰斗张天福爷爷60年后重返桐木关

江元勋

2002年6月20日,对桐木人来说是个难忘的好日子。在武夷山市委副书记黄雄、市茶场场长祖耕荣、武夷星老总何一心先生的陪同下桐木关迎来了一位世纪老人、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老先生。桐木的山欢了,水笑了,桐木关的茶农以及我家四代人都沉浸在无比的快乐和激动中。因为人们知道,我们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已太久、太久了。60年了,张爷爷再度光临桐木关,是我家继承先人与其交往,使得这种情谊能承上启下得以延续。张爷爷的到来坚定了我继承先辈从事茶业事业的信心,这将给正山小种红茶带来新的希望,新的发展。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60年一晃而去。当年风华正茂的张厂长,现在已是九十有三高龄的茶界泰斗。张爷爷从车中下来,健步来到寒舍,他老人家容光焕发谈笑风生。关心地问我们的生产、生活和今后的发展,并总结性地将他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我们好好干。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张爷爷拉着我奶奶的手,问寒问暖了解我祖父去世后这几十年期间我家的情况,并赠予她老人家厚礼。此情此景让人感动,难以言表,真可谓山高水长、情深义重。这足以体现了张爷爷怀旧,不忘旧交的可贵情怀来到厂区后,张爷爷高兴地与我们讲起了60年前(1941)来桐木关的过程及桐木关当时正山小种红茶的发展情况,并欣然留下“正山小种发源地”与“茶业世家”两幅墨宝,为正山小种和我家、我厂“正名”,并将他总结的茶学精髓“俭、清、和、静”题匾赠予我,以勉励我今后努力工作,并教诲我为人和创业的道理……

抚今追昔,张爷爷60年前第一次来时,桐木关是处于大山深处的穷乡僻壤,与外界几乎隔绝,这里没有农田,没有交通,唯一与外界相通的是崎岖弯曲而叉陡峭的羊肠小道,居住在这里的人,开门见山,生产生活靠的是肩挑背驮。

桐木早在明末清初就创制生产了正山小种红茶,并曾一度闻名繁荣于欧洲茶叶市场。大革命时期受战争影响,桐木关人烟凋敝,一片凄凉,土匪出没,打家劫舍,茶园荒芜,正山小种红茶生产几乎绝迹,茶农的生活苦不堪言。可幸的是,就在这危难之时,正当华年的张爷爷为振兴中国茶业,改善茶区人民生产生活,在崇安创建了福建示范茶厂并担任厂长。为发掘和恢复正山小种红茶的生产,他不顾道路艰险,从崇安赤石徒步翻山越岭,北上桐木关,往返途中借宿于荒野人家;冒着生命危险带着大笔生产资金来到桐木,为的是建立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示范基地”,并将其管理工作交付于我祖父江润梅办理。我祖父在张爷爷的关心和帮助下开展茶叶工作,使桐木部分茶园又恢复生产制作。桐木关的茶农在青黄不接之际又有了生活来源。这些使得正山小种红茶得以延续发展,为新中国成立后正山小种红茶的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都得益于我祖父结识了张爷爷这位良师益友。

古老的正山小种红茶几百年来一直是桐木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它也是众多红茶的奇葩。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下,正山小种红茶原始的手工制作已无法适应生产需要,20世纪50年代,桐木关改用了张爷爷发明的木制揉捻机械,大大提高了正山小种的制作水平和品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此正山小种红茶在原“桐木示范基地”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出口创汇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此期间的几十年里,张爷爷虽未来桐木,但他还一心牵挂着桐木茶农的生产生活。就如何更好发挥正山小种红茶的经济效益,解决好桐木茶农的生产销售出路,使茶农能够逐步走向富裕等问题,他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和意见。如在计划经济的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受市场的影响,正山小种红茶又一次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时,他在省政协的提案中提出建议:“保留生产闽红三大功夫和正山小种红茶”。他说:“正山小种是我省唯一独特的外销产品,市场容纳量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据传英国皇后每天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泡一杯正山小种红茶,其成为贵重的珍品。正山小种在国内外茶的砍留问题,不能单凭眼前经济效益去衡量得失,应慎重考虑从全局和长远观点出发,采取定点定量发展生产,努力提高品质_积极开拓市场,增加出口品种花色等办法_并合理调剂外贸出口盈亏汇率或省财政部门申请拔补扶植生产款项(特别提示:正山小种是产于崇安桐木关老区根据地)以求保持我省茶叶种类多、出口货源丰富多彩的优势。”在张爷爷的义、支持和帮助下,政府部门给予重视,使得正山小种这一传统红茶得以继续保留并发挥效益。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市场经济繁荣发展。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我作为“茶业世家”正山小种茶事的传人,茶界泰斗张爷爷的谆谆教导深深烙在我的脑海中,正如他老人家教导我时所说:“看得准,还必须抓得紧,看准了抓紧了,就得干。看得准,抓不紧,不如不干。干好一个再干一个,干事业切忌一心二用,事无巨细,从细微处入手。”他还教导我:“为人处事应正直坦荡,胸怀有志,做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这两年来我虽逐步取得一些小成绩,但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与他老人家的谆谆教诲有关。他的言传身教,给人以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鞭策着我去努力、求上进;这种精神力量也来自张爷爷“俭、清和、静”四字箴言的启示。我想这种精神不仅是张天福精神,也是中华茶人的精神,是民族的精神。他不为名利,胸怀大众,勤俭朴素,清正廉明,待人和蔼,不畏权贵与困难,为中国的茶叶事业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他广博精深的茶学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一代叉一代茶人已成为我国优秀茶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高尚人格值得所有茶人及后生晚辈尊崇和学习,是与今天党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全一致的。今天,张天福茶学研究中心的成立,无疑将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我祝愿张天福茶学思想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并发扬光大。值此之际,我祝愿张爷爷他老人家健康长寿。

张天福爷爷是我们茶业战线上的老师、茶界泰斗。我只是一名新兵,他的茶学思想全而丰富,我接触的只是大海中的一滴,虽然我有幸能走近当代茶界泰斗,但认识肤浅,不免错误,敬请指正。

2004年6月15日

正山小种

(三)各界给力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作为中国特有的一个茶叶品类,是中国茶叶的一枝奇葩。为了正山小种的复兴,吴觉农、张天福等老一代茶界宗师倾注心血,苦苦奋斗,现代茶叶专家学者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各级政府、有识之士纷纷助力,致力复兴。

在正山小种复兴的过程中,特别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应是以骆少君、穆祥桐、叶兴渭、祖耕荣、叶启桐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著名茶叶专家、学者。

骆少君自1967年以来,她每年都要几上武夷山,也不知道品鉴了多少武夷茶。武夷岩茶丰厚的岩韵,正山小种独特的“山韵”,每次都让她难以忘却,深烙心里。她认为:“武夷茶不能以量取胜,而应在提高品质的基础上,以价取胜”;“武夷茶要提升价值,不能追随市场,而应呼唤市场,让市场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武夷茶不变的是品种、品质、工艺和环境,变的是呼唤市场的经营策略和手段”。“武夷山是未受污染的世界环境保护的典范,是茶界的福气,更是武夷山人的福气,要通过武夷山水的旅游平台,让全国的老字号茶商和主要销区的大茶商实地考察武夷山,从而了解、认识武夷茶。并通过这些能呼唤市场、撬动市场,有影响力的人来推销武夷茶,宣传武夷茶,传播武夷茶,使武夷茶真正走向世界。”

在她的努力下,近几年来,全国著名的老字号茶店、茶馆,如北的张一元、上海的湖心亭以及欧盟茶叶委员会成员都先后来到武夷山,实地考察了解武夷茶,为促进武夷茶的发展和武夷茶品牌价值的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正山小种企业标准的制定就是在她的主持下,由叶兴渭、叶启桐、祖耕荣、叶勇、修明等同志共同完成。

离外她的支持、她的努力、她的付出,正山小种是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武夷岩茶或许也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

穆祥桐是农业部一位学者型的茶叶专家。他爱茶、嗜茶、研究茶,组织整理编写出版了大量的茶叶书籍。他为正山小种的创新做出了贡献。

金骏眉与金针梅是武夷顶级姐妹红茶。她们源于正山小种,都是对正山小种红茶优良制作-丁艺继承发展和不断创新的产物。金针梅就是在他的倡导下研发问世的一款名品红茶。作为“中国申奥第一茶”,金针梅为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故事还得从1993年说起。

1993年,早春的一天,春光明媚。农业部专家组专家、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穆祥桐一行在时任武夷山市星村镇人民政府副镇长祖耕荣先生的陪同下,考察了星村桐木一带的茶区。考察结束后,穆祥桐要求祖耕荣配合完成一项茶叶实验任务。接受任务后,祖耕荣邀请闽北茶界专家叶兴渭等组成研发团队,选择当地几户有生产加工经验的茶农,按专家的要求,对木、吴三地等一带高海拔地区呈野生、半野生状态,散生的优良名丛,如武夷菜茶、紫芽大红袍、仙霞梅占、白鸡冠、松针雀舌、白芽奇兰、紫阳灵芽等,通过施用农业部专家免费提供的茶叶专用肥,采用生物防治技术,精耕细作,据节气天气手工采摘,应用传统正山小种制作工艺研制顶级红茶。这之后,每年三月,武夷山都会迎来这批固定的客人。2006年3月,这批客人人数增加,订制实验茶数量也大增。2007年3月又如此。事后才知道,他们是为申奥订制礼品茶。2010年9月《中国名茶金针梅》由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公开出版发行,为提升正山小种红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叶兴渭自1962年福安农业专科学校茶叶专业毕业之后,就开始从事闽北乌龙、小种红茶的生产与加工技术的研究工作。他将传统在青楼内明火萎凋、发酵、烘焙,且存在着很大安全隐患的工艺改为在青楼外挖坑道,让热力通过坑道送人室内进行烘焙的新工艺。该工艺既杜绝了火灾隐患、节约了成本,又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保证茶农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该办法至今仍在沿用。是他力导保留了对增进正山小种香气、汤色、口感等品质因素——过红锅的传统工序;是他从专业的角度向国内著名茶叶专家,推介宣传正山小种独特的品质和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并幕后策划力荐元正“正山小种”参展中国(芜湖)国际茶业博览会,获得金奖;是他受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之托,协助筹办小种红茶实验厂,培养技术人才,引导茶农发展低碳有机茶叶生产,为保护区内人与自然、茶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探出了新路,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充分肯定和推广。此外,还有一些高校的教授、学者,也几上桐木关,为正山小种的复兴耕耘献策。正山小种在发展壮大的征程中,各级政府和领导始终没忘关心鼓励、帮助支持、给力推动。

2008年11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武夷山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茶博会正山茶业展厅与江元勋等人座谈时指出:“茶文化内涵深刻。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我们要多宣传武夷茶文化,提高武

夷茶文化知名度,使之成为中华文化联系海外文化的纽带,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2009年9月9日,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南平市委书记雷春美等领导的陪同下,视察福建龙头企业——正山茶业,了解企业发展情况,鼓励企业要做大做强。她说:“我国是世界的产茶大国但不是产茶强国;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吴仪与江元勋在品鉴金骏眉但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七万家茶厂敌不过英国一个立顿;你们茶人任重而道远,你们一定要努力,把我国的茶产业做强做大;造福人类,这样才无愧于茶的故乡2011年6月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视察武夷山,在武夷山庄接见了正山茶业董事长江元勋,充分肯定了其在红茶发展上的贡献并勉励继续努力做大做强。

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中林文漪与江元勋合影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世纪伟人邓小平之女邓林,华侨茶叶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纽约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茶界宗师吴觉农之子吴甲选。福建省各级领导也先后深入桐木正山茶区,与正山茶人探讨茶产业的发展。原中共武夷山市委书记张建光、原福建省武夷山市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任建设、原武夷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林光荣等三位领导更是把正山小种的发展壮大作为己任。林光荣足喜茶、爱茶、对茶颇有研究的人。或出于对茶的特别钟爱,当他得知元勋企业的困境之后,毅然决定深入元勋企业进行调查研究,而后专题向张建光书记汇报,阐述正山小种过去的历史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元勋企业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正山小种未来的发展潜力和空间等,引起了张建光书记的高度重视。张建光书记随后即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深人桐木就如何扶持元勋茶厂召开现场办公会,给地、给人、给政策。给地,建标准厂房;给人,下派民营企业助理;给政策,列入武夷武夷山市民营重点扶持企业,特事特办,一路绿灯。任建设力说力行,迅速落实现场办公会议精神,以世界独一无二“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名誉,帮助元勋企业申请德国、日本、美国有机茶认证及国家“原产地域标识”……

(四)茶业世家对正山小种不遗余力

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称桐木江氏家族为“茶业世家”。在桐木,只要谈起江氏家族,给人的第一印象自然就会想起正山小种。正山小种与江氏家族现已连为一体据《江氏族谱》记载:桐木江氏家族,最早发源于河南潢州(光固始(闽王王审知故里),北宋后期迁至江西,南宋后期又从江西迁今天的武夷山桐木关。盖一公为桐木江氏家族的始祖,江氏家族在桐木历代都是以茶为生,在明朝后期不经意问发明了红茶,创出了世界红茶的始祖——正山小红茶,从时间上推算,至今已经有400余年的历史。江润梅是江氏家族中一位杰出的人物,被誉为是延续正山小种红茶的“一代大家"。其父江春波种茶、制茶、卖茶,一生奔波于上海、福州、广州等地,为正山小种的发展不辞辛劳。江润梅的儿子江素生说:“我父亲江润梅早年醉心仕途,根本无意制茶,无奈祖父病重期间,将产业尽数托付给他。我父亲在接手家族产业时,清朝国势已衰败,正山小种红茶根本就抵挡不住印度、锡兰红茶的冲击,加之国内军阀又连年混战割据,民不聊生,桐木正山小种红茶几乎走到了灭绝的边缘。父亲是个爱钻研,头脑好用的人。对茶很有缘,接手不久,就摸索掌握了正山小种的制作技艺,并迅速成为桐木制茶的第一人。”

20世纪40年代,我国茶界前辈张天福、吴觉农相继来到桐木,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资金上都给了江润梅以最大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它使得江润梅有条件对正山小种红茶的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索改造,为推动桐木正山小种红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江元勋是正山小种的第二十四代传人。他与祖父江润梅问有特殊的感情,他现在仍记得祖父用温暖的手牵着他走在翠绿色的茶山中;记得祖父中风后拄着拐杖在茶楼上指导茶农做茶;记得祖父病重时祖母步履蹒跚地担回几十斤的茶青,更记得祖父在临终前的那一刻,对他的再三嘱咐“正山小种是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一定要把它继承下去”。江元勋说:“没有祖父,也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江元勋9岁开始上山采茶,并采得一手好茶;l3岁跟祖父学习精制红茶;24岁与傅华全、张美满共同创办桐小村首家精制茶厂;31岁出任桐木村第三任茶叶精制厂厂长;34岁凭8000借款,与徐善友一道,用自己的名字创办元勋茶厂。白手起家的创业道路显得非常的艰辛。建厂初期,江元勋仍然采用传统的制茶方式与分散经营的模式,组织生产加工经营。由于产品没有品牌,市场竞争力一直处于弱势,茶叶卖不出好价格,销售渠道也不畅。为摆脱这种困境,江元勋冒险走了一条桐木村自正山小种产生以来,先祖没有,也没人敢尝试,用本地茶树原料制作乌龙茶的路子。由于看不准,下手又狠,两年下来,乌龙茶整整积压了25吨。再加上上年红茶的压积,整个仓库塞的满满的,工厂被迫停厂,企业陷人深度困埔。望着仓库堆积如山的茶叶,江元勋一筹莫展……

(五)南平机制为正山小种助力

“眼看撑不下去了,但中国人有句古话叫否极泰来,2000年,我遇到了高人”。江元勋如是说。江元勋所说的高人,就是以乡镇党委副书记身份下派元勋茶厂担任民营企业厂长(经理)助理的祖耕荣先生。他是南平机制的产物。“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南平机制,是时任中共南平市委书记李川先生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为整体破解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而提出的发展战略。所谓高位嫁接,就是采用组织行政的手段,把闽北市、县(市、区)机关的科技、管理人才,以村党支部书记、科技特派员、民营企业厂长(经理)助理、流通助理、金融助理等五种形式,派往农村,帮助农村发展生产,解决问题,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繁荣与稳定。南平机制切合闽北农村实际,它解决了农村人才匮乏的问题,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祖耕荣先生是中共武夷山市委按照“个人报名,单位推荐、组织考核、市委研究”等严格程序筛选。于2000年初向基层派出的首批民营企业厂长(经理)助理。祖耕荣到任后,江元勋让他负责牛产和营销工作。

他通过深入茶农调查研究,上网了解茶叶市场的国内外行情,向江元勋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筹措资金尽快恢复生产;二是申请有机茶认证,跻身欧盟红茶市场。江元勋一一采纳。

资金问题几经波折,最后以祖耕荣先生内兄一座价值几十万的房产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19万元,使工厂重新运转;有机茶认证问题,几经上下,迎来了德国方面专家的实地考察。2001年“元正”品牌正山小种红茶,被确认为有机茶,成为福建省第一家取得德国BCS有机认证的茶叶产品。随后,日本JAS、美国℃IA等多家国际权威有机认证机构的认证也被江元勋一一收入囊中。它不仅使江元勋当年生产的.100吨红茶销售一空,而且还解决了库存“堆积如山”乌龙茶的出路。既盘活了元勋的茶企业,又带动了桐木当地红茶的发展,使“生在深山无人知”的正山小种红茶,迎来了欧盟国家及国内经销商的竞相要货,订购“如茗美人不愁嫁”的火红局面。企业摆脱了困境,走上了正轨之后,江元勋与祖耕荣乘胜追击。

2002年在时任武夷山市委书记张建光先生的关怀支持下,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竣工投人使用,元勋茶厂更名为“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山茶业有限公司",“元正牌”正山小种红茶通过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同年,经福建省外经贸厅批准,“正山茶业”成为武夷山市民营企业唯一拥有红茶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鉴于祖耕荣先生在下派民营企业助理期间的优秀表现,中共武夷山市委研究决定,对他进行提拔使用,让其出任武夷山市茶场第二十任场长(张天福为第一任场长)。《闽北日报》曾发表了《祖耕荣复活了桐木红茶》的文章,现转录于下:

祖耕荣复活了桐木红茶

武夷山茶界说起祖耕荣,无人不晓。如今的武夷山茶业界,祖耕荣成了明星人物。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为桐木红茶拿到了两张“王牌”:一张是元正牌“正山小种”红茶通过德国BCS组织颁发的有机茶证书;另一张是该品牌红茶取得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原产地域标识。从而救活了濒临破产的元勋茶厂,同时也使桐木红茶重新焕发光彩。

武夷山元勋茶厂是桐木农民江元勋于1998年创办的企业,办厂的初衷是想利用桐木的特有优势,打出红茶品牌来。桐木农民有种茶的传统,但长期以来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习惯于传统制作方法,因而红茶一直卖不上价。江元勋做了多年茶叶,深感其苦。因此决意办一个比较现代化的龙头茶厂,引进先进制作方法,提高红茶质量,让红茶上一个档次。但是想想容易,真要做起来便困难重重。江元勋经过一番努力,是生产出了高品质的红茶。可是,等他拿到市场上,却没有人认账。上海人喝红茶,但他们只认滇红祁红还有英国红茶(其实是印度红茶);英国人是世界上最喜欢喝红茶的,可是如今他们对桐木红茶也生疏了。江元勋磨破嘴皮,跑烂脚皮,也没有多在效果。无奈之下,只得改产乌龙茶。可是桐木乌龙茶的质量,无法与传统的岩茶产地相比,搞了两年,整整积压了25吨在仓库里。再加上积压的红茶,江元勋气都喘不过来了。

问题其实很简单。在当前市场竞争的条件下,要打响一个品牌,除了本身的质量因素外,还要靠种种促俏手段,包括广告炒作等等。但促销是城要钱的。假如元勋茶厂是个很有实力的大企业,他当然可以拿出一大笔资金来做广告,甚至可以在中央电视台黄金节目时里天天重复。桐木红茶如何如何之类的话。可这一招不要说元勋茶厂做不到,其它的武夷山茶厂目前也做不到。那该怎么办呢?江元勋没辙了。

不过,他很幸运,关键时刻碰上了高人。2000年初春时节,祖耕荣来了。当然,他不是以乡镇党委副书记身份,而是给江元勋当营销助理来的。说是厂长助理,但江元勋在心里还是把他当领导看,许多心里话没有马上跟他说。祖耕荣是聪明人,他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企业的难题,只有解决了,茶农们才会服你。他对江元勋说:“别的就不说了,采茶季节就到,我们的机器要运转起来。”

江元勋愁眉苦脸的说:“仓库里不积压着几十吨呢。再生产了放哪里?何况,我也没有钱了。”

“没钱不要紧,我们一起想办法。”

祖耕荣说完就赶到城里,找到农业银行行长。他想,行长跟他是朋友,凭他的面子,贷个几十万没问题。果然,他一提贷款的事,行长就满口答应:“你来了,总要给你的。不过,”行长口气一转:“手续可得办清楚。”“什么手续?”“要有东西抵押。比如,房产什么的。”

这一说。祖耕荣楞了,元勋茶厂是个小茶厂,又在桐木村,根本就没有值钱的房产。而他自己,住的是公房,不能抵押。“能不能通融一下,以我个人名义,到时还不了就扣我工资。”

行长笑了:“用你的工资抵押只能贷3万。”

3万怎能解决问题?祖耕荣还想磨蹭,行长却滴水不漏了。这也难怪他,几十万的资金,不能不慎重。但是行长提醒他:“如果有别的诚信企业担保也行。”

这一说,祖耕荣灵起来,他想起内兄刚花几十万盖了一座楼房,就找他去吧。内兄是个爽快人,一听说后,马上拿出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许可证交给祖耕荣。祖耕荣很快就贷到了19万元钱。元勋茶厂停了许久的机器,呼隆隆地响了起来。

等茶厂生产走上正轨,祖耕荣立马着手解决桐木红茶打入国际市场问题。经过调查研究,他建议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元勋茶厂的名义,独立向德国BCS有机食品保证公司申请有机茶认证。如能取得这项认证,桐木茶厂的红茶就可以直接进入欧盟市场。江元勋此时对他可谓言听计从,当即全力支持,并委托他主抓这项工作。

祖耕荣后来回忆起办理认证工作的过程时,深有感触。“那一阵子,我跑上跑下,真是累极了。桐木距城区有八十公里,路况又不好,坐班车要颠簸上3个小时。有时刚刚回到城里,第二天又要赶下去。光这样跑还好,最头痛的是申请认证时的手续,麻烦极了。写报告,填表格,送样品,还要翻译成德文,还要找专家,前前后后好几次。弄到后来,差一点自己都没信心了。”

不过,最后事情还是办成了。德国方面终于派专家前来元勋茶厂实地考察。当他们看到桐木一带自然保护区郁郁葱葱的高山峻岭,清清冽冽的溪涧流水,沁人肺腑的湿润空气,一个个都陶醉了。经过对环境以及茶厂设备条件的全面检测,最后确定元勋茶厂生产的元正牌“正山小种”红茶以及奇品乌龙茶为有机茶,保护区内3000亩茶园为有机茶园,另有附近的1500亩为过渡茶园。

2001年6月,元勋茶厂拿到了正式认证的证书。别小看这一本小小证书,可是福建省目前唯一取的茶叶直销欧洲的“通行证”。凭着这一通行证,不仅销光了当年生产的100吨红茶,还解决了积压乌龙茶的出路。企业一下就活起来了。在元勋茶厂的带动下,桐木村茶业也红火了。茶农生产的茶青收购价从一千克2元提升到3元,仅此一项,就为桐木农民人均增收270元。

不久后,祖耕荣又帮助元勋茶厂从国家质检局取得了正山小种红茶原产地域保护标识。进一步提高了桐木红茶的身价。如今的桐木红茶,再也不是“长在深山无人知”,而是“如茗美人不愁嫁”。欧盟国家及国内要货订单络绎不绝。为了进一步提高元勋茶厂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祖耕荣带着江元勋,找到市委书记张建光,向他专题汇报茶厂情况,并提出重建茶厂设想。第二天,张建光率领有关单位领导,赶到桐木现场办公,解决了扩大再生产的一系列问题。一年之后,元勋茶厂正式迁入占地42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一个面貌全新,充满现代气息的企业,就这样从深山沟里崛起了。

这之后,武夷山市委又先后向该企业派驻了市人事局科长傅华生市政府办干部彭厚斌二位民营企业助理。在他们的支持下,2003年元勋企业通过了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出口食品卫生注册;2004年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HACC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2005年获福建省2003--2004年度“重合同守信用”单位;2006年“元正牌”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目前,元勋企业60%红茶出口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

元勋企业的成功,是各级政府关心、南平机制给力的结果。

版权声明: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金骏眉官网客服微信号微信号:13859366756 武夷山金骏眉红茶客服QQ号QQ号:5131798